人形机器人加速迈向工业落地 多方探讨技术路径与产业化挑战

人形机器人加速迈向工业落地 多方探讨技术路径与产业化挑战

在第八届进博会期间,多家科技企业专家围绕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应用展开讨论。优必选副总裁焦继超表示,明年将是人形机器人落地的关键一年,工业场景有望率先实现全自主作业,商业场景如导览、4S店讲解等已有实际应用,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将在这些领域进一步扩展。工业复杂操作的普及预计需2-3年,酒店服务类场景可能需要3-5年,而家庭场景因涉及标准、安全与隐私等问题,大规模应用至少需要8-10年。

微亿智造联合创始人潘正颐指出,当前制造业面临自动化刚性生产与人工效率瓶颈的双重挑战,具身智能与工业机器人融合可提升生产柔性、效率与质量。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王晓刚认为,目前人形机器人主要用于表演、交互和展厅导览等情绪价值场景,未来三年有望在工业、物流分拣等标准化场景取得突破。无人物流车在末端配送中具备潜力,但面临高数量SKU识别的技术挑战。

帕西尼感知科技CEO许晋诚看好近端小型人形机器人,认为其在教育与娱乐领域已实现落地,进入工厂场景预计在五年内。擎朗CEO李通提到,中国机器人企业正迎来出海机遇,凭借制造与场景优势,可在制造业、物流、医疗等领域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解决方案。

一目科技CEO李智强强调,具身智能需具备感知-决策-执行闭环,视触觉传感器是关键环节。该公司已推出全球最薄可商用仿生视触觉传感器,客户合作达上百家,但量产能力仍需提升。他认为机器人产业正向精细化、高技术密度方向发展,产业链逐步向上游延伸。当前人形机器人在大规模交付方面仍存在瓶颈,距离产业化尚有距离。

潘正颐补充,工业机器人本体技术已较成熟,重点在于整合上下游生态,实现灵活任务切换;软件层面需通过算法沉淀人类工艺经验,使机器人从执行工具转变为智能伙伴。乐聚智能董事长冷晓琨预测,明年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可能出现单家企业采购超万台的情况,五年左右技术有望达到‘基本可用’水平,但进入日常生活仍需十年左右,非技术因素更为复杂。

关于技术路径,李智强认为世界模型与VLA模型为并行路线,中短期VLA为补充,长期更可能走向世界模型,但依赖大量数据训练。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支持基于视频生成的世界模型,认为其泛化能力更强,但算力需求高,中小型公司难以承载,大型AI企业更具资源与实施优势。